查看原文
其他

课题 | 火热的建设,缺位的内容——专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陆建松教授

李麑 城市中国杂志
2024-08-31

陆建松,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宣传委员会理事,主持《国家文化遗产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国家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等课题。


年来,数量庞大的博物馆在中国各个城市拔地而起,有人形容这是一场博物馆建设的“高烧”。风风火火的建设表象下是空洞无物的展览,加之长期存在的专业人才缺口,愈发气势恢宏的硬体建筑前却总是门可罗雀。


可否请您介绍下您主持的《国家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10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我们做了《国家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研究,这个课题的背景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火热的博物馆建设。虽然从博物馆数量与总人口比上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但博物馆的数量是迅速增加的,到2013年底,我国共拥有4615座博物馆。然而在这波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中,有暗流涌动,博物馆建设面临一系列困境。


首先,我国的博物馆类型过于单一,目前占多数的仍然是历史考古类博物馆。博物馆的类型应该更加丰富,如科技类博物馆,行业类如地质、石油、铁路、煤炭类博物馆,生态类如湿地博物馆等,以及根据社区、历史村落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区类的博物馆,如太湖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馆。单一的类型中,藏品的同质化程度也很高,似乎只有青铜器、陶瓷、书画、钱币等才算是文物,我国对藏品的定义范围特别窄,很多东西的收藏价值不被认可,问题出在藏品的科学体系上。


这与中国博物馆的角色定位是否有关呢?

长久以来中国在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博物馆收藏的是“文物”、“遗产”,是历史的、过去的东西,与当下没有关联。而在欧美日发达国家,博物馆是一个非正规的教育机构,是传播知识的地方,因此他们会将与人类生存环境相关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但更重要的一步是研究阐释,再通过展览进行传播。从这个角度看,收藏整理研究,都是对公共知识的生产、组织和加工过程,而举办各种展览就是传播公共知识的过程。而中国博物馆的工作重点还是放在收藏和研究上,并不重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围绕展览、产品、研究会有大量的教育活动,博物馆往往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且能配合时政、社会热点,或是结合相应的学术研究有各类小规模的展览。反观国内,博物馆的展览少,基本陈设往往常年不变,临展、特展更少。


在各地热火朝天的博物馆建设中,一个盲点就是重硬体建设,轻视对博物馆的经营管理,各地政府以为博物馆越大越好,却不知建完之后需要面对巨大的运营成本,展览的重要性常被忽略。但其实建筑是舞台,展览才是核心和主角,哪怕建筑物多么宏伟壮观,做不出好的展览一样会门可罗雀。


以对工业遗产的改造为例,目前对工业遗产的改造有几种主要的方式,包括建立博物馆,改造成创意园区,或是建立工业遗址公园。2006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发布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无锡宣言》。近些年我们兴建了很多工业遗产博物馆,但并不是很成功,馆建好后并不能吸引观众上,问题还是出在展览上。展览是一种对观点的生产和呈现,是对价值观和情感的传播。比如江南制造局,这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近代工业的兴盛,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脉络都与江南制造局有关,本可以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但却像缺了好剧本的电影。中国博物馆特别是叙事类展览做不好,主要就是没有好的内容,内容规划(content planning)出了问题。近十年前《华尔街日报》曾经采访过我,当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直到现在,对内容的忽略依然严重。


在人才培养上,国内的博物馆学系教育是否注意到了这些问题?

公立博物馆的管理水平是很不够的。博物馆像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博物馆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甚至不具备专业素质。国内对博物馆的人才培养是有问题的,与对博物馆人才的需求是脱节的。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4615座博物馆,但当年全国高校能培养出的博物馆专业人才包括硕士博士不到三百人。中国高校的学科是高度管制的,并不能跟上实际需求,一级学科受到重视,非一级学科就缺少资源进行发展。考古学是一级学科,所以很多大学都会办考古学系,而同样重要的博物馆学每年能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十分有限。但即便是这不到三百人的就业也是问题。中国没有博物馆从业人员资格的考核要求,博物馆进行人才招聘时,往往不能招进专业对口者,比如上海博物馆招聘首先要通过上海市事业单位考试,能考进去的往往不是博物馆专业人才,被制度框住了。所以中国的博物馆队伍实际上时一支非专业化的队伍,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跟不上需求发展,目前培养人才的学科体系,也不能胜任博物馆多样化的需求。


博物馆建设,与所在地区的关系如何?

我觉得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于,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如何将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意、休闲旅游等商业元素有机结合,我们不要抛弃一块地区原本文化的部分,比如旧工业遗存下来的建筑,博物馆不应该在真空中进行,一定要把地域性的资源开发出来,因为这就是它区别于其他地区之处,博物馆应该建立在这种文化的异质性之上。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如何立足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意、休闲旅游、商业等产业的相互融合,打造新的文化产业,使文化建设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但要实行这种目标不容易,关键是缺乏创意策划人才,缺乏好的内容策划。

图文选自067期《798与创意集聚之困》,全文《火热的建设,缺位的内容》,文/李麑,摄影/朱迪


回复“课题”、“栏目”,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中国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